
爺爺的Yashica Electro 35,RF測距式相機,
發行於1973/4~1987/1,45mm,有F1.7的大光圈,
可惜已損壞,無法使用,
雖然如此,這台相機對我們家來說是別具意義的。
艷陽,猛爆著我的底片,我的眼。
蛋機Gakken camera一如往常的特色,
四周邊緣放射狀模糊的效果,
加上太陽光的放射線,
讓我有目眩的暴力美感。
一直以來Carol的FM2都是搭配著兩顆定焦鏡(50MM F1.8;35MM F2.0)在拍攝,
50MM標準鏡接近人的視角,帶給我不變形的穩定感,
似乎也讓我更用心構圖與思考。
但,有時也想玩玩FM2搭配廣角的趣味,
前一陣子幫FM2找了Tamron 17-35(A05) F2.8-4 的廣角變焦鏡頭,
讓它也能拍攝有別於定焦的廣角視野^^
1994年上市,鋁合金材質、輕巧又有設計感的Fujifilm Tiara,
曾獲選 TIPA 1995-1996年度歐洲最佳輕便相機大獎。
方方的外型與表面顏色,也有人叫它為「便當機」。
1976年上市的Canon AE-1有著古典、日風的氣質外表,
透過FD老鏡頭拍出來的照片,有說不上來的淡淡輕柔感。
AE-1的第一捲,
Carol刻意搭配過期一年的底片(Jessops SHR ISO 200),
希望能更加突顯那種淡淡日風的味道......。
最近喜歡上七0年代生產的RF(Rangefinder)相機,
喜歡它的外型質感還有照片呈現的味道,
原先家裡有一台爺爺留下的Yashica Electro 35,
年久失修,已經無法使用,有點可惜。
Canon Canonet QL 17 GIII 是1972年上市生產,
Made in Taiwan的RF相機。
等了很久的LOMO LC-A終於擁有了(謝謝 MR.D),
拍了幾捲,感覺很不錯!
從它的外型質感,還有拍攝出來的FU,我都很喜歡^^
既然是LOMO LC-A,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以及使用的方式,
都有著LOMO的精神與特性。
LOMO LUBITEL 166 UNIVERSAL
雙眼,片幅120的Lomo「露比兔U」,
最大光圈4.5,可重曝,有B快門,測光要自己來。
第一捲的試拍之卷,先嘗試改為135片幅來玩,
天氣為陰雨,也多半在室內與夜間完成^^'',
第一次使用總是有點混亂:P,
所以......還在跟他培養感情中^^
看看照片吧
在前一篇,眼尖的朋友應該有發現...
Agat 18k(阿給機)還有一項特色,是優點也是缺點,
(喜歡的人會認為是優點,一種缺陷美,不喜歡的人就認為是缺點)
那就是「漏光」,carol覺得適時的漏光,若是無傷大雅,
反而會帶來出其不意的驚喜哩,
所以...暫時不會幫它做防漏光的處理,讓它再漏一陣子吧:P
Agat 18k-Half Frame Camera
Agat 18k半格機(阿給機),顧名思義就是原本的一格底片可以拍兩張,
原135mm底片的36張,可拍72張(carol的首拍-79張喔)
所以樂趣也就double了^^